追寻江门古韵:探访钓台遗址与陈白沙的历史足迹

发表时间: 2024-03-25 17:05

广东江门,由于诞生了明代理学大师陈白沙,成为著名儒学流派江门学派的发源地,故此五百多年来赢得“儒学名城”“理学之乡”的美誉。江门市较好保留了历代纪念陈白沙先生的历史文化遗址,如白沙先生祠、白沙公园、白沙墓等,其中最有特色、最著名的景点要数白沙先生钓台故址。白沙先生生前曾形象地比喻:钓台就是他的学术衣钵,钓台就是江门学派的掌门人信物。因此后世寻找白沙风采,必去钓台故址。

钓台故址位于江门市蓬江区蓬江河畔的长堤马路旁。

1、广东大儒陈白沙

陈白沙,江门人最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的白沙村,故世人多称之为陈白沙。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和琴学家,是岭南唯一从祀礼庙的大儒,有“岭南一人”“一代儒宗”之盛誉。陈白沙青年时代初受学于理学名家吴与弼。学术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他的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钓台故址内的明代陈白沙先生画像。

2、“钓台故址”乃白沙先生衣钵

名声远播的白沙先生钓台故址,位于江门市蓬江区蓬江河畔的长堤马路旁,这里曾经是白沙先生静坐思考以及垂钓的地方。陈白沙虽为一代大儒名重一时,但他淡于仕途。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他在京师领翰林检讨后回到江门,便效仿东汉名士严子陵“拒绝出仕,筑台江滨,归隐垂钓”之风范,在蓬江河边修筑了一个钓鱼台,闲来野钓,与友共聚,修身养性,修习学问,这就是白沙钓台故址的由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江门市人民政府于1979年对钓台故址拨款重修,加建了两旁的走廊作为陈列室,专题介绍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迹;里间为悬挂名士题赠匾额、楹联之所。

1983年,钓台故址被定为江门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钓台故址总面阔6.56米,总进深7.41米,面积为48平方米,现存后座面宽进各三开间、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单檐布瓦硬山顶建筑。钓台故址内部,堂上悬挂两块木匾,一为嘉庆丁已年(1797年)李昌霖所题的楷书“岭南一人”。二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重修时广东省陈氏书院、广东陈氏联谊会题赠的“岭学儒宗”,横书正楷阳文,四边围有浅雕纹饰,金字金边,堂皇冠冕。

陈白沙先生享有“岭南一人”的赞誉。

钓台故址内的民国牌匾“先生有钓台”。

3、陈白沙传授衣钵的故事

一方钓台,万分学问,陈白沙生前对他的钓台比作是自己学问的象征和信物,十分珍视,他曾赋《江门钓台》一诗如此表达:“何处江边著钓台,楚云明月尽收回。若比桐江还胜慨,千年埋没一朝开。”寓意把自己的风骨品性都收于钓台其中,诗句中张扬着对自己追求的执着和自信。

明弘治七年(1494年),广东增城举人湛若水仰慕白沙之名来到了江门,诚心拜其为师,潜心学习心学。白沙先生与之日夕相对研讨学问,对这名学生寄予殷切厚望。经过六年的刻苦学习,湛若水的学问大有长进,更得到陈白沙的高度赞赏。陈白沙认定,“江门衣钵”的继承人,非湛若水莫属。白沙先生专门为得意门生湛若水赋诗一首《江门钓瀬与湛民泽收管》:皇王帝伯都归尽,雪月风花未了吟。莫道金针不传与,江门风月钓台深。白沙先生在诗序中深情写道:“达摩西来,穿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兹以付民泽(湛若水),将来无穷之托,珍重,珍重。”这表明,陈白沙经过慎重的考察和考虑,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学术事业的接班人,江门学派从而也找到了未来的掌门人。于是白沙先生郑重把钓台,这一自己的学术信物,连同白沙心学的衣钵传给了湛若水。

江门风月一台收——白沙先生钓台故址文化展。

4、钓台见证陈湛师生情谊

白沙先生慧眼识英雄,而湛若水也没有辜负期望,他在白沙先生所创立的岭南心学基础上不断弘扬发展,使之更完善、更系统、更精微。湛若水(1466 — 1560),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先后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礼部、吏部、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简。湛若水师从白沙先生,后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主讲“随处体认天理”,时称王湛之学。江门市的白沙先生钓台故址,见证着江门学派的发展演变,也记载着陈白沙与湛若水深厚的师生情谊。蓬江钓台,白沙之风;江门学派,源远流长。

(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