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域新发现:五彩鱼成为水生态健康指标

发表时间: 2021-06-11 13:40

最近,北京市水文总站的办公楼里养了一缸鱼,30多种小鱼在丰茂的水草间自在游弋,令人赏心悦目。不过,这些可不是普通的观赏鱼,而是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监测团队在今年水生态监测工作中采到的活体鱼,分别来自永定河、妫水河、昆玉河、凉水河等水域。它们齐聚这里,展示了北京本地水域的一种基本水生态系统。未来,它们还会“入驻”正在打造的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研究基地,成为我市水生态系统研究和科普的研究对象。

鱼缸布设在市水文总站办公楼的走廊一角,长约1.2米、高约1.7米,缸中水草茂密,小鱼穿梭其间,缸底还铺设了底沙和鹅卵石。“鱼、水草、底沙、鹅卵石,包括水中的虾、螺、贝、蝌蚪、蜻蜓幼虫等都来自北京本地的真实水域。”市水文总站总工程师黄振芳打开了记录本,本上记录着30多种鱼的名称和来源地。高体鳑鲏、彩石鳑鲏、大鳍鱊、中华青鱂鱼、北方须鳅、中华花鳅、泥鳅、麦穗鱼,棒花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小黄䱂、黄颡鱼……这些鱼分别来自永定河、北运河、运潮减河、拒马河、妫水河、怀九河、昆玉河、凉水河等等水域。

“这种五彩斑斓的鱼俗称五彩鱼,是水生态健康与否的风向标。”黄振芳指着鱼缸中一群小鱼说道,这种鱼的学名叫鳑鲏鱼,是一种淡水鱼,虽然个头不大,但体态优美,色彩艳丽,尤其是繁殖期间雄鱼呈现靓丽的婚姻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种鱼对水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只在水质良好、溶氧充足、生境条件完善、水生态指标健康的水域中生存繁衍。”黄振芳说。

为何在办公楼内养一缸鱼?黄振芳解释,水文总站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监测和评价北京的水生态健康情况,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生物的监测和调查。以前,在调查鱼类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发现了鱼类后进行拍照记录后放生。“前阵子机关的同志们反映总是听说北京的水域发现了五彩鱼,但没见过活体,正好办公楼内有个闲置鱼缸,就决定借着调查的机会,构建一种淡水生态系统,展示北京的土著鱼类,增加大家对近几年本市水生态系统改善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对这些鱼的形态习性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入驻”的本地鱼已经超过30种,其中就包括五彩鱼。“北运河、运潮减河、凉水河等河道都看见了五彩鱼,五彩鱼已经成为本市水域的广布种,说明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黄振芳说,北京历史上的有文献记载的野生鱼类有85种,目前市水文总站生态调查团队已经观测到活体的达60种,表明本市水生态系统恢复势头良好。

为了让这些本地鱼能生存,调查员们还为小鱼带来了本地水域里的水草、底沙、鹅卵石、虾等,让它们有的吃、有地方藏、有地方栖息。“它们自己也构成了一个生物链,我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数一数,有时候就会发现少那么一两只小鱼,应该是被大鱼给当成食物吃掉了。”黄振芳说。

目前,由于鱼缸容积有限,养殖数量不能太多。黄振芳透露,市水文总站正在潮白河苏庄水文站打造水生态研究基地,未来将通过多组展示缸,营造山区溪流、平原河流、静水水体等不同生境条件,引入草、鱼、虾、贝类等多种水生生物,研究本地天然水、南水北调水、再生水等水源条件下的水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为进一步提升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技术支撑。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基地建设,明年开春将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