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鱼:全球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种之一

发表时间: 2020-09-02 17:56

发现部分鱼友将孔雀鱼雌鱼、青鳉鱼和食蚊鱼搞混,错把它们认作食蚊鱼,这三种鱼本人都见过、养过,它们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青鳉鱼和孔雀鱼在之前的文章均有详细介绍过。文章比较长,花了较多时间收集资料,整理编辑,读完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内容丰富,值得大家阅读一下哦!(文章字数在4000左右)


食蚊鱼


食蚊鱼,又名柳条鱼,卵胎生小型鳉科鱼。是一种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小型鱼类,因对捕食蚊子幼虫有较大的贡献,通过对食蚊鱼消化道内含物进行分析,国外的大量研究都证明了其对蚊子的控制作用。从而在1905年开始被许多地区人为的引入,用以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Green M F,1977)。但是由于食蚊鱼具有较强的适生性,性情凶猛,繁殖力强,使其现在成为广布全球各地的入侵物种,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甚至造成一些与其生态位相似的鱼类濒临灭绝,已成为对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Loweetal,2000)。食蚊鱼2000年被纳入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种名单中。

食蚊鱼对生态的危害有多大?

外来入侵鱼类一般可以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以及对生存水域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种间关系影响到当地的水生生态系统,使一些当地土著鱼类濒临灭绝,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食蚊鱼在被广泛引入到全球各地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控蚊效果,但其对入侵地的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青鳉鱼


食蚊鱼生性凶猛,捕食能力强,喜食浮游动物,会改变当地水生生态中原有的群落结构,进而威胁到当地以这些为食的一些水生生物,在这其中尤以对无脊椎动物影响最为明显。食蚊鱼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对入侵地生态位相似的鱼类带来极大的威胁,如食蚊鱼入侵后使云南当地的中华青鳉种群数量大大减少(杨君兴和陈银瑞,1995)。对一些体型相差较大的鱼类,食蚊鱼在成功入侵后虽对成鱼的威胁不大,但其会猎取它们的卵和鱼苗,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甚至造成一些土著鱼类的灭绝。

食蚊鱼的生物学特性


食蚊鱼部位介绍图


食蚊鱼原产于中、北美洲的江河湖泊,是一种暖水性的小型鱼类。体形小,一般大小为1~5cm,极少能长到6cm。食蚊鱼的存活温度范围非常宽,存活水温为1℃~40℃,适合温度为25℃~30℃,其繁殖活动对温度需求的最低值约为20℃(Pyke,2005)。

食蚊鱼的游泳能力较弱,常生活于浅水静流或缓流地带,因此对低溶氧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一般情况下,水体溶氧量丰富时,食蚊鱼可直接从水体中获得氧气;溶氧量低下时,食蚊鱼则直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Odom&Caldwell,1955;Lewis, 1970;Sjiogren, 1972 )。食蚊鱼的口为上位且头部背方较平而与背部呈直线状因此有利于其直接利用水面上方的空气。食蚊鱼原产于中、北美洲的江河湖泊,属次级淡水鱼类,对盐度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摇蚊幼虫


食蚊鱼为杂食性,其食物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藻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陆生昆虫的幼虫(水生性)或成虫(偶尔掉落水面并为食蚊鱼所摄食))、环节动物(如水蚓)、其他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卵或幼体、鱼类(小型鱼类个体、大型鱼类的卵或幼体)、两栖类(卵或幼体)(Arthington,1989;Arthington&Marshall,1999;Garcia-Berthou,1999 )。食蚊鱼的摄食活动主要发生在早晨和黄昏2个时间段。同样,食蚊鱼的空间生态位需求也较广泛,一旦基本环境因子得到满足,其分布就不受地形特征和其他水文特征的限制。

食蚊鱼的繁殖特性

外来种的繁殖特性对其在入侵地中的建群有很大作用,因此,成功的外来入侵种常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后代。食蚊鱼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入侵,其超强的繁殖能力无疑也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食蚊鱼的繁殖季节时间长,从春季中期至秋季中期均可进行繁殖活动,历时达半年之久,其中以夏季为其繁殖高峰期(Pyke,2005)。不同地区间食蚊鱼的繁殖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水温和光周期变化所引起的。研究发现水温16℃是食蚊鱼进行繁殖活动的最低需求,一旦水温达到该阈值或更高,食蚊鱼即可进行精子排放并与卵子受精。其次,食蚊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0龄,即在孵化后的当年即可进行繁殖。受孕后的卵细胞在2~3周后即可孵出,而孵出后的幼体仅需1~2个月的时间即可达性成熟。


食蚊鱼雌鱼产前可见明显黑色胎斑(图片来自360百科)


食蚊鱼为卵胎生,受孕后的雌性个体直至将幼体产出前不再重新受孕,但幼体产出后可再次受孕。食蚊鱼产一窝幼体总共耗时为3~4周(Tumer,1937);又由于其全年繁殖时间长达半年,因此,在理论上,食蚊鱼的成熟雌性个体在一个繁殖季节内的产窝数可达9窝Milton&Arthington, 1983 )。食蚊鱼每窝产出幼体数目不等,一般窝产5~100尾,最少可仅为1尾,而最多可达375尾(Galletal,1980;Trendall,1982;Brown-Peterson&Peterson1990)。

食蚊鱼在繁殖上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性,以保证能够迅速进入繁殖状态并充分利用繁殖季节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其一,雌性个体的输卵管可存储精子并保持精子活性时间长达数月,甚至能度过非繁殖季节,从而利用一次交配而产多窝幼鱼(Krum-Holz,1948;Haynes,1993)。其二,在非繁殖季节,其雄性个体已形成的但未输出体外的成熟精子能存储在精巢之中;当下一繁殖季节到来时,该精子能保持活性并可受精(Fraileetal,1992 )。


雄鱼臀鳍进化成交配器(图片来自360百科)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分布的食蚊鱼为2种,它们的原产地相同,分类地位相近,且具有极其相似的的外形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在过去一直作为单一物种处理;直到1988年才被确定为2个独立的物种,分别被命名为西部食蚊鱼和东部食蚊鱼(Wootenetal,1988)。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已经造成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它已与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和全球变化共同构成目前的全球环境的三大问题,其严重性暂处第二位,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升至第一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却倍感棘手的问题,在中国也不例外。

食蚊鱼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入侵的?

食蚊鱼之所以已呈现全球性分布的格局,主要是因为人为的大量引种。人为有意引种也是生物入侵发生的三大途径(自然入侵、人为有意引种、人为无意引种)之一。自从20世纪初期人们认识到食蚊鱼具有喜食蚊子幼虫(孑孓)这一习性以来,该物种就被世界各国大量引种,以达到控制蚊子繁衍和疟疾(以蚊子为中间寄主)传播的目的。据考证,这种大量引种的起始时间约为1905年(Seale,1917;Pyke,2005 )。中国也不例外,食蚊鱼被有意引入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时间分别为1911年和1924年(李振宇和解炎,2002)。此外,20世纪中后期,出于提高渔业产量的需要,中国云南省众多高原湖泊被大量引种;而食蚊鱼对这些高原湖泊的入侵当属人为无意引种的结果(杨君兴和陈银瑞,1995)。

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成功的外来入侵种的生态幅往往很宽,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广(Hertling&Lubke, 2000),对环境有较强的生态耐受性因而使得外来种在特定环境中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成功入侵。

食蚊鱼对当地土著鱼类种有哪些影响呢?

外来入侵种能通过一系列的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寄生和化感等)引起入侵地土著种的濒危或灭绝,从而严重降低了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就局部地区而言,如果进入的外来物种数量超过当地灭绝物种的数量,那么外来种入侵可能引起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上升;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生物入侵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全球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食蚊鱼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一般喜以个体较大且运动性较强的个体为食,从而改变水生群落原有的结构和动态。


浅水域食蚊鱼


食蚊鱼能够对入侵土著鱼类构成哪些威胁?

(1)食蚊鱼种群的大量繁衍,引起了入侵地相关可利用资源的下降,从而降低了当地部分杂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与食蚊鱼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如中国的青鳉(李振宇和解炎2002)

(2)食蚊鱼由于体型小而无法直接捕食当地体型较大的土著鱼类,但它们能直接捕食这些土著鱼类的鱼卵或鱼苗,使得这些土著鱼类的种群无法正常维持,从而造成了这些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如墨西哥的一种土著濒危鳉类(Myers, 1965;Schoenherr, 1981;Meffe, 1985 )。由于食蚊鱼的竞争作用、对卵和幼鱼的捕食作用或者二者的共同作用,而出现了明显的种群大小和生物量的下降,同时其种群增长率也明显降低。

(3)食蚊鱼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能攻击体型更大的鱼类,撕咬它们的鳞片、鳍条或其他部位。一方面,其通过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获得更多资源,如食蚊鱼不仅能直接捕食新西兰一种土著黑泥鱼的卵和幼苗,还能够通过对成鱼的攻击性以获得更多资源从而获得对土著鱼类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鳞片对于鱼类来说具有防御病菌感染的作用,那么土著鱼类受到食蚊鱼的攻击并出现鳞片脱落的现象就有可能致使它们更容易感染病菌,从而机体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如Michael等(2003)研究发现,土著雅罗鱼在食蚊鱼的捕食和攻击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种群减小(约1/3)的现象,但这种减小与个体受攻击后的鳞片脱落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食蚊鱼是多么具有攻击性,这么大一条鱼都难逃被攻击。


逆流而上为了繁殖的雅罗鱼


(4)食蚊鱼所带来的捕食风险不仅直接引起了土著鱼类的濒危和灭绝,还可能引起部分土著鱼类对栖息地选择的改变(Gilliam&Fraser,1987 )。

食蚊鱼除了会对当地土著生物造成影响外,对当地水质也会造成重大影响。食蚊鱼通过对入侵地的土著物种的压制和排挤而改变了当地原有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并进一步通过上行效应或下行效应破坏和影响了当地的水体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食蚊鱼喜食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是以浮游植物(各种藻类)为食。随着食蚊鱼对新栖息地的成功入侵,食蚊鱼明显降低了入侵地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由此引起该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大量增生,并进一步造成水体逐渐呈绿色、水体透明度下降、黄昏时分的水温上升等水质下降的现象(Hurlbertrtal, 1972;Stellaetal,1984 )。

结语

食蚊鱼已经成为全球性分布的外来入侵种,其成功入侵机制主要体现在极强的生态耐受性与极高的繁殖投入两个方面。作为养鱼爱好者或者,我们应当注意引种、放生等行为是否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也许正是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若干年之后遭到破坏。特别需要注意一些外来物种,比如巴西龟、食蚊鱼等适应性非常强大的品种,切勿随意放生到野外环境之中。


外来入侵龟~巴西龟

关注我,了解更多鱼类、龟类等相关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