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蟹人的故事:蟹的源头与艰辛

发表时间: 2017-04-18 15:07

进口到新加坡的螃蟹来源地包括东非。图为渔民正把螃蟹分类。(受访者提供)

(此文为新加坡新闻)

每天在樟宜夜空下聚集的,是一箱箱刚从各国空运到来、分好大小的螃蟹。

螃蟹来源地,有远有近。

靠近的有泰国、越南、菲律宾、马国沙巴、印度尼西亚的廖内、雅加达、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岛和巴布亚。

远一些的,有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塔、索马里、巴布亚新几内亚,最远的甚至来自东非如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

将这些国家的螃蟹囊括到新加坡,为的就是供应给我国庞大消费螃蟹的市场。

新加坡螃蟹总入口商Ocean Keris(海剑)负责人林汉(39岁)表示,我国是全球每天吃掉最多大螃蟹的国家,国人消耗的螃蟹日均10吨,当中三吨就是由他的公司负责出货,为应付供需,他们才到上述国家采购。

“以前我们只收购东马和印尼一带的螃蟹,但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才去到更远的地方找,甚至找到东非去。”他表示,有些地方,他们只跟当地代理商收购,但大部分都是直接跟渔夫购买,这些渔夫可算是他们的员工。

他说,要向渔夫买螃蟹,就必须要有收购站,该公司的伙伴深入沿海地区,寻找渔夫合作,跟着在当地建设收购站,从渔夫手上买下每日打捞上来的螃蟹。

“这些地方大部分都非常落后,我们在沿海搭个亚答屋,就算是收购站了。渔夫们有的带着孩子划舢舨出海,有的三四名渔夫开个小船出去,回来时就把螃蟹送来收购站,我们都以现金结算。”

林汉说,螃蟹是“独居”生物,攻击性强,很少成群出现,因此渔夫都把捉螃蟹当副业。

“渔夫出海经过红树林或潮间带时,放下笼后就到外头捕鱼,等太阳下山后再沿着原路回来拉上笼子,看看里面有没有螃蟹。

“一个渔夫如果能捉上10多只(约5公斤)螃蟹,已经算是多的,如果是大一点的船,大概可捉到约20公斤,所以进口到我国的螃蟹,都是无数的渔夫积少成多的收获。”因此,渔夫是螃蟹收购商最珍贵的人力资源。

林汉表示,在这些沿海地区会迎来不同国家的收购商,所以渔夫要将手上的螃蟹卖给谁,也要看交情。

“这些地方的渔夫生活很清贫,有的全部财产就只有一艘舢舨和渔网,我们赞助他们买笼子和桶,希望教会他们捕螃蟹后,协助增加他们的收入。

“有时渔夫的妻子生产、还是他们的孩子生日,我们都会送红包恭贺,也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同舟共济。

“所以,这些螃蟹的背后,除了是渔夫们辛劳的成果,也是我们彼此一点一滴累积的感情,这是一门人情的生意。”

弃宇航系硕士文凭 因恻隐心与蟹结缘

拥有工程系的学士文凭、宇航系的硕士文凭,但收购商林汉却放弃所学专长,也放下家族生意,投身收购和批发螃蟹行业。他说,一切只因有一颗恻隐之心。

林汉小学读立化、中学读南侨,跟着到美国南加州大学(USC)修读工程和宇航课程。

他的家族生意是肉类供应的大型企业,甚至获得人道组织委托,专门批发肉类食品到内战国家,供应给人道组织的志工。

“我念完书回来后,发现所学的没有用武之地,尤其宇航业,在本地也只是监督修修飞机,所以才决定协助父亲。”

因为要送货到内战国家,他有机会前往一些落后但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国家,看到他们生活困苦,一时也不知要如何帮他们。

他说,内战让许多人家破人亡,常看到有些难民流离失所,连吃都成问题。

后来内战结束了,百业待兴,机缘巧合让他认识到当地的渔夫,对方说渔获虽多却没出售管道,于是他收购这些渔获,做起海鲜贸易,赚钱之余也帮助渔夫脱贫。

过度捕捞结果 小蟹成桌上菜

螃蟹产量每况愈下,收购商买螃蟹时,无论大中小螃蟹都“有杀错没放过”,但过度捕捞也造成恶性循环。

联合国食品与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泥蟹(Mud crab)量高达12万公吨,但到了2010年产量却下降至10万公吨,跌幅达17%。

林汉表示,七八年前在其中一个地区的收购站,一天就可以买到2000只超过两公斤的大螃蟹,如今那个站一天才产出20只大螃蟹。

“因为过度捕捞,有些国家的收购商,不论公母、大中小都买,导致许多小蟹来不及成长,就变成桌上佳肴。

“所以我们也有责任,如果我们收购时说明不买母蟹和小蟹,那渔夫也只好把它们丢回去海里。”

过去几年,他称该公司都是这样教育渔民,希望延缓螃蟹减产的趋势。

他说,去年螃蟹产量大国印尼也颁布不能出口母蟹和小蟹的政策,一些国家的执政者也意识到螃蟹过度捕捞的问题,希望亡羊补牢还不迟。

业者:数年后大蟹或要价200元

大螃蟹越来越受青睐,成了各国收购商争夺的稀有资源,业者预测,数年后一只大螃蟹可能要价200元(新元,下同,1新元约5人民币)。

不过,鱼商总会会长李文昭说,新加坡进口海鲜的价格稳定,因为新加坡地理环境优越,邻国海产丰富,运输方便,新加坡占有地利;加上新元强劲和稳定,也没有海产入口税,需求量大,所以海鲜价格未来涨幅有限。

四年前,珍宝餐饮集团进驻中国,将新加坡的“国菜”辣椒螃蟹名扬海外,吃大螃蟹在中国也渐渐成为风潮。

除了中国,新马和印尼也在争夺大螃蟹的资源。金记海鲜屋老板陈泳汉受访时表示,现在大家都要吃大螃蟹,供不应求。

以往,超过1公斤的才能被称为大螃蟹,如今800克已经算大了。大螃蟹批发价每公斤45元以上,相比之下,中小螃蟹每公斤仅20元到30元。

陈泳汉说,如今在餐馆吃一只大螃蟹至少要八九十元,如果在高档餐厅就要上百元。以后大螃蟹越来越少时,物以稀为贵,一只卖200元也不稀奇,身价媲美雪蟹和帝皇蟹。

蟹种知多少

螃蟹生性凶猛,会互相残杀,是名副其实的“横行霸道”。

很多人都以为,进口到我国的都是斯里兰卡螃蟹,其实该蟹种占新加坡消耗螃蟹数量不到百分之十。

平日用来烹饪辣椒螃蟹等佳肴的蟹种,俗称泥蟹(Mud crab),它有四个种类,包括锯缘青蟹 、拟穴青蟹 、榄绿青蟹和紫螯青蟹 ,而斯里兰卡螃蟹则属锯缘青蟹。

锯缘青蟹(Serrata):蟹脚呈深绿色和网状花纹,体型最大,甲宽可达28公分,最重可达三公斤。

拟穴青蟹(Paramamosain):背甲呈淡青绿色,甲宽达15公分,在四种泥蟹之中体型最小,性情最温和。

榄绿青蟹(Olivacea):蟹脚呈紅橙色,甲宽可达18公分,额缘齿低,攻击性强,人工饲养难度最大。

紫螯青蟹(Tranquebarica):背甲呈紫褐色,横椭圆形的甲壳可达20公分,生长快,适应性强,是人工饲养的常见品种。

这些螃蟹多栖息于河口、內湾、红树林等盐度稍低的泥沼中,喜欢夜间活动,白天穴居。林汉表示,在泥沼中宛如一个组屋客厅的范围,只会有一只螃蟹穴,如果多过一只,它们就会相残。

针对螃蟹特性 用盒子养蟹

从前的奎笼螃蟹绝迹,如今本地有业者针对螃蟹特性,用盒子来养殖螃蟹,一个盒一只蟹,让它们安全成长。

金记海鲜屋老板陈泳汉表示,2004年他曾跟实里达岸外的一家奎笼业者买螃蟹,当时对方从外国进口小螃蟹后,放在卫生干净的奎笼里养,经过悉心照顾,小螃蟹长成一公斤重的奎笼螃蟹,膏肥肉甜,是那段时间该店的招牌。

不过他说,奎笼螃蟹的业主在2008年结业,过后他曾到处寻找本地养蟹的业者,但没有下文。

本报过后辗转找到可能是本地唯一养蟹的业者,在越南种植了30年海藻的Agar Agar Palace负责人李锭炎(56岁),他五年前回国后,在儿子李安(22岁)的协助下,转战养殖螃蟹。

他说,新加坡每日消耗近10吨螃蟹,却没有本地业者养蟹,归根究底,是因为新加坡人力成本高、养殖空间局限,以及螃蟹不能群养的特性。因此,他到外国取经,引入和改良专门养殖螃蟹的盒子,再自己培育蟹苗,自给自足。

回想当年养蟹时,他苦笑说,一直到死了五六批蟹才找到窍门。

“因初期掌握不到水的温度、咸度和营养才会失败,后来不断改良,还用紫外线为水质和螃蟹杀菌,这两年已能每季生产2000只螃蟹。”上个月,他在双溪登雅的养殖场搬到林厝港的梁宙路(Neo Tiew Road),今年底计划将季度2000只的产量,提高到5000只。

他与儿子雄心壮志,目标是扩大养殖场,希望未来每天供给新加坡市场一公吨的螃蟹。